自动化专业介绍
01 专业特色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该专业融合了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形成"控管结合、强弱电并重、软硬兼施"的学科特色。
自动化专业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专业建设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专业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代表性成果包括:2012年多元化人才培养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1月在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新建本科中排名第一;2014年7月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四育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三等奖;2021年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以“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育人理念,执行“3+1”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应用研究型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技术支持型人才,专业服务型人才及专业国际化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专业建设、学生考研、就业、科技创新活动,及各类文体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02 主要课程
核心理论课: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等。
专业技术课: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机器人控制技术等。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PLC控制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03 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04 专业方向
自动化专业设置四个专业方向:仪表与过程控制、电气与运动控制、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营销服务。
仪表与过程控制方向:以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先进仪表设备,对工业生产流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控;
电气与运动控制方向:该方向以电力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融合电机学、计算机控制等知识,实现机械设备(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电动汽车)的高精度运动控制;
智能制造技术:该方向聚焦于机器人、物联网、机器视觉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与绿色化的核心领域;
自动化营销服务:该方向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营销理论的交叉应用,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客户洞察、精准触达与效果优化的全流程自动化。
05 师资力量
自动化专业现有专职教师9名,所有教师都具备不同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工程师1人,老中青三代搭配。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的联系沟通,现有实习基地6个,每年均可以为学校提供30个以上的实习岗位。
06 教学条件
自动化现有专业实验室6个,分别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室、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机器人综合实训室、过程控制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这六个实验室承担了所有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所有实验室设备均为2021年以后购买的设备。
07 学科竞赛成果
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创新实践能力,始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外创新实践竞赛平台的搭建,创新实践能力的分级递阶培养, “自我培养,主动提高”,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五年,先后在“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智能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软国际-卓越杯”AI挑战赛、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省、市各级别的创新竞赛中获奖150余人次,申请多项实用型专利,主持完成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超过20项,表现了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08 就业与升学
就业率: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好。截止到2024年,专业年终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且就业质量较高,25%左右的学生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及外资企业工作,工程专业对口就业率在60%左右,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肯定。
考研率:考研成绩突出,学生考研工作是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置专门的教学计划,开设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专业课程拓展强化+专业督导教师针对指导”机制,专业考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生平均考研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多名考生被大连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重点院校录取,专业考研率一直排名学院前列,达到或超过其他同类高校的考研水平。